IAU表決最後結果:太陽系只有8大行星,冥王星另歸類為矮行星!

   集結全球2500多位天文學界菁英,共同參與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會員大會(General Assembly,GA),幾項議題中最吸引全球目光的議題:太陽系的成員究竟如何分類?經過數天的熱烈討論,在8/24最後投票結果中,出乎眾人意料地,與原先行星定義委員會(Planet Definition Committee)所提草案不同。最後決議:太陽系的行星只有8顆,冥王星另外歸類為「矮行星」!

太陽系行星新分類

  根據代表臺灣地區中國天文學會(CAST)參與本次投票的清華大學物理所張祥光教授來自布拉格的最新訊息:此次IAU的會員大會投票過程,是每位具有投票權的IAU會員按自身的意見投下他們的一票,而不是以國家為單位來進行表決;最後投票結果,決議將太陽系的天體區分為3類(衛星不計入這3種分類中):

  1. 行星(planets):僅有8顆,即大家熟知的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
  2. 矮行星(dwarf planets):此為新設的太陽系天體類型,與行星不同,目前首先歸類在矮行星類的天體有穀神星(Ceres)、冥王星(Pluto)和2003 UB313;在未來幾個月到幾年內,IAU將會陸續公佈其他矮行星的成員。之前的12顆「候選行星」,現在也都全部轉為「候選矮行星」,而且這個名單將會因持續的新發現,或是對已經列在候選名單中的天體的物理性質瞭解的更多而不斷變動。
  3. 太陽系小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所有行星及矮行星以外、環繞太陽運行的太陽系天體(衛星除外),全部歸於此類。換言之,這一類包含了絕大部分的小行星(asteroids)、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TNO)、彗星(comets)和其他小天體等。

  更詳細的說,「行星」定義為:

  1. 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
  2. 質量必須大得使其自身的重力足以抵抗剛體結構強度,使球體維持靜態平衡(近乎圓球形)的外型;
  3. 清除了軌道鄰近區域中的物質。

  而「矮行星」的定義則為:

  1. 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
  2. 質量必須大得使其自身的重力足以抵抗剛體結構強度,使球體維持靜態平衡(近乎圓球形)的外型;
  3. 無法清除軌道鄰近區域中的物質;
  4. 不是衛星。因此,冥王星是海王星外天體的矮行星中,最重要的代表星體(prototype)。

IAU 大會表決情形

  IAU未來會通過觀測,建立行星、矮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之間的分界點。而在此新分類中,並未將先前草案中討論要與冥王星地位並行的「夏龍(Charon)」明確定義分類類型;至於原來草案中所提的「類冥行星(plutons)」,也從此一筆抹去,不再有這類名詞。

  IAU成立於1919年,是全球最大、最專門的天文機構,會員遍佈世界各地,會員大會每3年才舉行1次,藉由每次的會員大會來達到跨國合作的天文科學研究的目的。

※進階閱讀:Pluto Demoted: No Longer a Planet in Highly Controversial Definition, 2006.08.24, SPACE.com

資料來源:

http://www.iau2006.org/mirror/www.iau.org/iau0603/index.html
2006.08.14,KLC;image Credit: IAU/Lars Holm Nielsen.

台北天文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ku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