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源起SETI 的科學根據參與此計劃BOINC 是...Other BOINC

 

※滑鼠移至*號可看註解

 
◎源起:
電影「接觸未來」當中,由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飾演的艾莉,窮其一生以無線電嘗試尋找、與外星生物溝通,姑且不論致使她這麼做的心理因素,以無線電訊號來搜尋外星生物的想法已是劃時代的創舉。

1974年,阿雷希波(Arecibo)無線電望遠鏡啟用,對著武仙座球狀星團 M13 連續發射了三分鐘的無線電訊號,告訴宇宙人地球有生物存在,不過若他們收到訊息立刻回覆的話我們也還要等上五萬年才收的到回電。

最早的 SETI 計畫在1960年代執行;由DRAKE*所領導的OZMA計畫,當時針對一個雙星系統做150小時的掃描,搜尋介於1420-1420.4MHz 間的頻率。

 
◎SETI 的科學根據:
無線電波是電磁波譜的其中一段,在廣泛的電磁波中,為什麼我們偏偏選擇無線電波? 這是因為無線電波具備能穿越宇宙中的物質、星塵等等阻礙物的性質。
由於人類本身使用無線電作為遠距通訊工具,因此我們也假設外星智慧也發現了這項好用的工具並且廣泛使用,我們就能藉著對方散溢出的無線電訊號得知對方的存在。

由於無線電波也是個相當廣泛的波帶,因此我們還要再細選下去,「如果再考慮本銀河系無線雜訊干擾等問題,3公分–30公分之間的區域最為寧靜。SETI 研究最常使用的波長在氫的21公分線與OH分子的18公分線之間,這個區域常稱為水洞 (Water-hole),名稱是起因自無線電雜訊曲線,在這個範圍附近有個凹陷,而H與OH分子合起來與水的分子式H2O相同。或許在下意識中,SETI研究者希望宇宙中的通訊文明,能會聚在這個波段進行通訊,就如同非洲大草原的各種動物,外觀及習性都有很大的差異,不過它們大多會到水洞去飲水。 」

 
◎參與此計劃:
我們使用無線電望遠鏡偵測的訊號都會搜集到電腦裡由電腦執行分析、過濾雜訊的工作,但是,由於蒐集到的資料量過於龐大,光是由研究機構本身的電腦執行分析,將是一項永遠做不完的工作,因此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電腦硬體的進步,SETI 單位有了將資料上傳至網際網路,由全世界的電腦在閒置時進行分析的想法。

首先至 SETI@Home 網站註冊 一個新帳號,依照指示填入資料,最後到信箱裡收啟用碼,將之複製到指定連結當中即可使用。

SETI@Home/BOINC 可直接在網路上登入帳戶,進而修改個人使用偏好,這項好處是你可以隨時隨地以相同模式及喜好執行SETI@Home/BOINC 。但請不要在未經允許的電腦上執行。

就像SETI@Home Classic 一樣,新版軟體也是以螢幕保護程式為主,只有在電腦閒置時啟動運算。

 
◎BOINC 是... :
目前的 SETI@Home 是建立在由加州大學開發出來的開放式運算平台(BOINC)之上進行運算,如果你已經在較早之前的SETI@Home(現在改稱為SETI@Home Classic)擁有帳號,那麼系統已在2005年3月15日之前將舊有資料全部轉換完畢。

BOINC 是一個統合各種需要網際合作運算的專案平台,意思是,當你下載BOINC之後,你可以選擇參加多個以BOINC為平台的專案。BOINC會為你分配專案工作的時間,並且同時計算你的帳號累積的時間、積分等等資訊。

 
◎以 BOINC 為平台的科學研究專案:
 
Source / SETI@homeBOINC!

文 / deimo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kuastro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